首页 门户 资讯 详情
  • 评论
  • 收藏

汾阳新闻网 2021-07-15 450 10

陈伯达任伟人秘书30年,晚年保外治疗提出唯一要求,给点钱买水果

风险投资案例 http://m.touzitop.com/ysjd/6581.html

  自红军时期开始,经过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,毛主席的身边一共有三十多位秘书,这其中有一位秘书陪伴在主席身边长达三十年,还曾经是党内响当当的“第四号人物”,他就是陈伯达,然而到了晚年之后,陈伯达只有一个儿子照料,唯一要求是给点钱买水果。

  今天我们就为您讲述陈伯达的故事,新来的朋友可以先点个关注,既方便回顾往期内容,又不错过之后的精彩。

  

  陈伯达出生在福建省泉州市一个没落的秀才之家,从小就聪明好学,年仅15岁时,他就考上了华侨富商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集美师范学校,职业规划相当清楚,毕业之后准备从事老师职业,很快,他毕业之后就回到老家担任小学老师,不久之后因为工作调动到厦门小学继续任教,孜孜不倦地培养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。身为小学老师,陈伯达爱好文学,他最喜欢诗人郭沫若,可以说是他的“粉丝”,郭沫若的诗集《女神》是他最喜欢的一部,被他读了一遍又一遍,每次他都被激情澎湃的诗句所感染,甚至不由自主地朗诵出来,他把自己读后的感受记录下来,难掩兴奋的写成信寄给了郭沫若。郭沫若平易近人,为了鼓励他的积极性给他回了信,此时的他感觉像是追星成功,感到惊喜万分。

  因为经常读书,陈伯达培养了良好的读书习惯,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,为之后进入上海大学文学系学习打下了基础。

  

  1924年,陈伯达在同乡人张觉觉的帮助下来到上海,进入上海大学文学系进行学习,此时的他还同时担任一份小报的记者,长期的学习和工作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文字功底,所以在后来,当时的无名小卒陈伯达写下的第一篇小说《寒天》就发表在当时富有盛名的《现代评论》杂志上,旁边都是文坛巨匠的文章!在大学学习期间,他接触到了很多新思潮,也认识了很多新朋友,他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改变,正是在共产党人朋友张觉觉的帮助和熏陶之下,陈伯达初步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教育。

  

  大学毕业时,国内正处于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大革命时期,陈伯达被孙中山先生提出的“三民主义”所折服,他选择加入了中国国民党。1927年,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,大肆逮捕、杀害中国共产党人,形势危急,到处都是国民党制造的“白色恐怖”,陈伯达从厦门来到上海,为了革命理想,毅然决定和国民党划清界限,他向中共党组织提出要加入中国共产党,他在后来回忆时说道:“我是在蒋介石、国民党清党大屠杀的时候,在上海申请入党的。在大屠杀的反革命恐怖中,在各大报纷纷登出共产党组织被破坏和大批叛徒自首启事的恐怖中,我自愿列在伟大共产党队伍中。”可见,陈伯达虽然是一介文人,但是相当具有革命豪情。

  

  1927年四月下旬,陈伯达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,因为上海的形势实在太过于危急,共产党人难以立足,于是他接受组织的命令,和王明等人一起撤离到了武汉。在武汉,该组织得知陈伯达有做过记者的经历,于是对陈伯达委以重任,让他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科科长,后来,组织为了让他进一步成长,又派他到苏联进行学习,这在当时可是非常难得的一个机会!于是陈伯达欣然受命,开始了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学习。

  

  1931年春季,在苏联学习三年后,毕业回国后的陈伯达来到上海,与这里的党组织取得了联络,随即组织派他到天津从事宣传工作,负责《北方红旗》的出版。然而,这次出师未捷,刚一到达,就因为被叛徒出卖遭到了特务的逮捕,他和其他被抓住的共产党员,被关进了“北平军人反省院”。在这里,他度过了长达两年半的牢狱生活。这里既没有自由,还要忍受特务们在精神和身体上施加的折磨,过得异常艰难辛酸,但是陈伯达并没有屈服给苦难和敌人,他把这段生活看做是对他的考验,意志变得更加坚定顽强。

  

  在出狱后,陈伯达终于迎来了机会,1936年,中共中央北方局得到改组,陈伯达开始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宣传部长,在党内有了一定地位。抗日战争爆发之后,陈伯达来到了延安,起先时组织给他安排了陕北公学的老师工作,但是陈伯达是福建人,操着一口闽南话,北方的同学们都听不懂他讲课,只能让他在黑板上写字才能明白他的意思,非常的尴尬。1938年5月5日,马列学院在延安成立,陈伯达被调任到马列学院当教师,教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知识,也教一些历史、哲学类的知识,在这里,他第一次遇到了毛主席,但是这时的毛主席并没有特别重视陈伯达。

  后来,在一次理论座谈会上,毛主席才真正注意到了陈伯达,当时很多人就孙中山的思想阶级性发生了争论,就在争论越来越激烈的时刻,陈伯达发言了,他说道:“孙中山的思想有两个两重性:既包括小资产阶级思想的两重性,又包含民族资产阶级思想的两重性”,这种从对立统一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回答与众不同,让毛主席大有知己的感觉,他立刻站起来高兴地夸奖了陈伯达的发言。当天傍晚,毛主席就邀请陈伯达参加晚宴,在晚宴上,毛主席得知陈伯达对先秦历史有很深的研究,于是和他展开了谈话,两人相聊甚欢,陈伯达对历史非常精通,让毛主席都感到非常钦佩,觉得陈伯达是个难得的人才。

  

  在毛主席的帮助和提携之下,陈伯达在延安理论界的名声越来越大。当时,陈伯达在延安举办中国古代哲学讲座,毛主席每次都带头去听讲,这吸引了更多的人去听讲,陈伯达一时间非常受欢迎。后来,陈伯达接连写下三篇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文章,更是引起了毛主席的极大兴趣,对这三篇文章亲自作了修改和批示,两人的关系更加亲密。因为两人有着共同的兴趣和话题,毛主席非常愿意和陈伯达探讨问题,对他越来越器重。

  1939年,在毛主席的提名下,陈伯达调任中央军委主席办公室副秘书长。调任之后,毛主席为陈伯达拟定了思想研究课题,都是关于抗战的话题,查阅了大量资料之后,在毛主席的帮助下,陈伯达的注意力成功转移到了现实生活当中,自此之后,陈伯达一直担任毛主席的政治秘书,任期长达30年之久,是毛主席重要的“笔杆子”。

  

  1939年,在蒋介石的授意下,侍从秘书陶希圣捉刀代笔,写下《中国之命运》一本书,这本书一共十几万字,大谈中国的未来必然要统一,但是一切都必须由国民党一党领导,中国的命运掌握在蒋介石手里,只有国民党和蒋介石才能拯救中国,这本书还对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污蔑和诋毁。

  无疑,这是国民党对我党发起的一场宣传攻势,当时,国民党为了推广发行这本书,用最好的纸张印刷,定价却极低,可谓不惜血本。这本书在当时的延安也引发了巨大的反响,面对国民党发起的宣传攻势,我党毅然决定反击,开展“争取人心的一次决战”,毛主席看到蒋介石署名的这本书后,对陈伯达等人说:“蒋介石给你们出题目了,叫你们做文章呢!”

  

 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,陈伯达回到家后沉吟一番,便开始了自己的写作,这一写,就是三天三夜,写作的过程中,陈伯达融入了自己的感情,他非常激动,一边写作,一遍忍不住地流泪。终于,三天之后,他写下了名垂千古的名篇《评中国之命运》。这篇文章与蒋介石的书名针锋相对,充满了革命的感情,不单单是简单地反蒋,拥护共产党,而是落笔带着极大的感情,写作入木三分,不由得让人产生共鸣。

  7月21日,《评中国之命运》在延安发表,整整占据了《解放日报》三版的篇幅。此文发表后,除了在大后方根据地发行几万本之外,周恩来还立即用内部电报派送重庆,让新华日报在国统区印刷和发行小册子,甚至还专门翻译成英文,在中外人士之间散布,以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。这篇文章印成的小册子被争相散播,人人捧读,有人评价说这篇文章“言有尽而悲无穷”,言辞尖锐,驳斥有力,一时间竟然造成了“洛阳纸贵”的场面。蒋介石看到这篇文章之后,既羞愧又愤怒,他立刻下令严禁此文,还把文章作者称为陈逆伯达”,原本是无名小卒的陈伯达因此名声大噪,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,在延安的威信非常高。

  当时,延安女青年余文菲在读过这篇文章之后,也被陈伯达的文采所折服,不顾陈伯达和自己相差14岁,欣然和陈伯达结了婚,可见这篇文章的影响力有多大!后来,陈伯达继续以笔为枪,向着国民党阵营开火,先后写下了《人民公敌蒋介石》《中国四大家族》等重要文章,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在思想上立下了大功。

  

  建国之后,陈伯达继续担任毛主席的秘书,协助毛主席做文字工作,他写下的著名文章有:《斯大林和中国革命》、《论毛泽东思想》和《毛泽东论中国革命》等等,他还根据毛主席的多次讲话,归纳总结其精神,将其整理为《论十大关系》,这篇文章可是毛主席建国后最重要的著作之一!

  他起草过新中国农业合作化决议,起草过第一个《五年计划纲要》,起草过起草过《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》,参与起草过《共同纲领》和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》,率先提出“百家争鸣”的口号,除了这些,他还处理过数不清的日常文件,可以说,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中,陈伯达的这支笔是独一无二的,连周恩来总理都盛赞陈伯达在宣传战线上的贡献,称他是“我们党的最好的理论家”。

  

  然而,人生的起落无常。后来因为陈伯达做出了一些出格的事情,产生了恶劣的政治影响,沦为了阶下囚,被判处十八年有期徒刑。1981年8月,陈伯达获得批准,被保外就医,政府把他安置在一座新楼顶层的一套三居室的房子里,为了方便照顾他,政府还特意将让他的儿子陈晓农一家三口搬来跟他一起住。

  这时77岁的陈伯达并没有消沉抑郁,而是又开始了读书写作,他最大的兴趣是看报,仔细翻看各大报纸上的消息和文章,另外,他还要求儿子给他买了很多文学名著,因为买书花费了他大半的生活费,在中央询问他的要求时,他只提出一个要求:能不能给他一点吃水果的钱,中央很快就满足了他。在他买的书中有很多是莎士比亚、托尔斯泰的作品,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文人本色,在清净的高楼上,他不断地思索着,并将所思所想写成文章。他一般先写草稿,草稿上遍布删改的痕迹,在改完之后,他会整整齐齐地再次抄写一遍,这是他一直以来的写作习惯。他的字迹非常清晰,而且方便观看的人进行辨识,简体汉字中掺杂着许多繁体汉字。

  

  1988年10月,早已保外就医的陈伯达刑满,一位公安部副部长专门在医院里,给陈伯达举行了获释仪式。1989年9月20日,陈伯达因心肌梗塞猝死于北京,陈伯达的遗体告别仪式既没有讣告,也没有悼词,非常的朴素。

  好了,今天的视频就到这里,喜欢这期内容的朋友记得点点关注,为我们点赞转发,您的支持使我们不断为您提供优质内容的动力!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分享

邀请

下一篇:暂无上一篇:暂无

最新评论(0)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汾阳新闻网  

© 2015-2020 Powered by 汾阳新闻网 X1.0

微信扫描